
八年级上册 8.1《坚守公平》 教学设计 课题 8.1 坚守公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单元的核心内容。它承接此前对社会规则的学习,又为后续理解“守护正义”奠定基础,是构建学生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教材以“分黄金”案例为切入点,结合“两免一补”“考试作弊”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从“什么是公平”“公平的价值”“如何坚守公平”三个维度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平的内涵,理解公平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树立主动维护公平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校园(如考试、排队、竞赛)和社会中接触过公平或不公平的现象,对“公平”有朴素的情感认知,但缺乏对公平内涵的系统理解,易将“公平”等同于“平均”。同时,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有较强的正义感,但面对不公平现象时,可能存在“无力改变”或“随波逐流”的心态,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引导,将朴素的情感转化为理性认知和主动行动。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理解公平对社会稳定进步的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树立“尊重规则、追求公平”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主动维护公平,拒绝作弊、插队等破坏公平的行为。 3. 法治观念:认识到规则是维护公平的重要保障,理解“按规则办事”对实现公平的作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 4. 健全人格:学会理性看待公平(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非绝对的),面对不公平现象时能保持冷静,掌握合理应对的方法,避免极端情绪。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维护公平中的责任,主动参与到公平环境的构建中,无论是作为学生、班干部还是公民,都能积极捍卫公平。 重点 理解公平的内涵(基于标准、合情合理、同等机会);掌握公平对个人生存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价值。 难点 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学会在生活中主动维护公平(如应对不公平待遇的方法、发挥规则的保障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具体活动: - 以互动提问开场:“Hello各位同学,新课开始前,我们先‘揪’一位小可爱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掌声鼓励!” - 待学生背诵后,聚焦“公正”提问:“大家都提到‘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考试作弊、排队插队这些事,为什么会让我们生气?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8.1《坚守公平》。” 2. 学生具体活动: - 积极参与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教师关于“公正”的提问,结合自身经历(如被插队、见作弊)初步感知“不公平”的影响。 通过背诵核心价值观,自然衔接本课主题,体现政治认同目标;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问,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续探究铺垫。 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公平的内涵”———分黄金案例分析 1. 教师具体活动: - 播放“父亲给三个儿子分黄金”的视频,提问:“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会怎么分配?理由是什么?” - 随机采访3-4名学生,记录不同分配方案(如“给功劳大的大儿子多一点”“给弱势的小儿子多一点”“平均分配”); - 总结引导:“大家的方案虽不同,但都在追求‘合情合理’———这就是公平的核心:基于一定标准(如功劳、需求、平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在社会生活中,公平还意味着每个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都要按规则办事。” 2. 学生具体活动: - 观看视频后独立思考分配方案,主动分享想法,倾听同学观点,对比不同方案的“公平依据”,理解公平的内涵。 活动2:分析“公平的价值”———探究与分享 1. 教师具体活动: - 呈现“先来后到”“两免一补”“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