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5280

第三单元 地球的运动习题课件(3份打包) 2025-2026学年地理粤人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3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6680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七年级,2024,人版,地理,学年
    (课件网) 第三单元 地球的运动 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①约24小时  ②昼夜更替  ③时差  ④约365天  ⑤四季  ⑥五带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典例】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中国四川成都举办。右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运动会举办期间,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2)该运动会举办期间,成都( ) A.正值秋季 B.物体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 C.昼长夜短 D.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 B C 解题方法  ◎抓关键:运动会举办时间为7月28日至8月8日,这一时期,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夏至和秋分之间,即位于乙段。 ◎巧判断:运动会举办期间,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夏至和秋分之间,此时正值夏季;这一时期,北半球的成都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变短;北半球各地一年中夏至时昼最长,冬至时物体影子最长。 1.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 (1)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 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太阳高度小,竹竿影长较长(图甲);夏至,太阳高度大,竹竿影长较短(图乙)。 (2)一天之中的物影长度变化(考虑地球自转):正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物影长度最短,物影长度从日出到日落的变化规律依次为长→短→长。 (3)一年之中的物影长度变化(考虑地球公转):北半球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物影长度最长;冬至至夏至期间,物影长度由长变短;夏至至冬至期间,物影长度由短变长。 (4)物影长短变化规律:物体所在纬度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物影长度越短;反之则越长。如下图。   (2024·陕西学业考)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分别于2024年2月23日、3月23日、4月23日在我国某城市同一位置拍摄的日落前景象图。读图,完成1~3题。 1.三张照片显示日落时刻越来越晚,说明拍摄期间当地( )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逐渐变长 C.气候逐渐变冷 D.天气阴晴不定 2.照片中不同日期日落时刻不同,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B A 3.3月23日拍摄时,太阳恰好在正西方。推断2月23日、4月23日拍摄时太阳的方位分别是( ) A.西北、西南 B.东北、东南 C.西南、西北 D.东南、东北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变化。第1题,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三张照片为2、3、4月每月的23日在我国某城市同一位置拍摄的日落前景象。冬至以后,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日出越来越早,日落越来越晚,到夏至那天昼达到最长。第2题,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白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日落时间越晚,这就是日出和日落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第3题,与3月23日相比,2月23日太阳直射点靠南,该城市昼更短,夜更长,日落时间更早,故2月23日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同理,与3月23日相比,4月23日太阳直射点靠北,该城市昼更长,夜更短,日落时间更晚,故4月23日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   (2024·云南学业考)我国某城市广场修建了十二生肖柱,均匀排列成圆形,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向(如下图)。一年中大多数日子的正午时刻,雕像柱影子投向鼠柱。读图,完成4~5题。 4.该广场可能位于( ) 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海口 5.同学们可能观察到雕像柱的影子( ) A.冬至日正午影长一年中最短 B.每天日落时投向鸡柱的方向 C.一年中会出现两次无影现象 D.一天中的长度不会超过6米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4题,根据材料“一年中大多数日子的正午时刻,雕像柱影子投向鼠柱”可知,一年中大多数日子正午影子朝北,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