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节 民 族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填表、联欢会任务,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新课导入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 民族构成 9% 9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被称为少数民族 2 我国的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是壮族(超过1600万人),五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思考:观察中国图表,说说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 2 我国的少数民族 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 3 我国的民族地位 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认定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没有人能说清我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那么,我国56个民族是怎么认定的呢?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我国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开展了长达几十年的民族识别工作。有些族群分布地域相连、语言文化相近、经济联系密切,可以认定为同一民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认定了蒙古族、回族、藏族、满族等38个少数民族;到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认定了土家族、畲(shē)族等15个少数民族;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认定了珞(luò)巴族、基诺族两个少数民族。至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稳定为56个。 4 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我国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习惯。 (1)语言和文字 4 我国的民族文化 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文 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候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夏季温差大。蒙古包的圆形结构抗风能力强,包身用毡布覆盖,保暖性好,且易于拆卸和搭建,能快速适应游牧迁徙中 “逐水草而居” 的需求。 建筑:蒙古族蒙古包 傣族聚居地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且潮湿,吊脚楼底层架空可通风防潮;地处河谷丘陵,雨季易遭洪水,架空结构能避洪;当地植被茂密,虫蛇多,离地而建可防侵扰。 建筑:傣族吊脚楼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传统建筑,又称"花桥",集桥、亭、廊于一体,以木质结构为主,榫卯工艺精湛。桥身雕梁画栋,既可遮风避雨,又是社交场所。 建筑:侗[dòng]族风雨桥 维吾尔族烤馕源于新疆干旱气候与绿洲农业。馕耐储存、易携带,适合游牧商旅;馕坑高温烤制减少水分,延长保质期,适应干旱环境,成为传统主食。 饮食:维吾尔族烤馕 糌粑由青稞炒磨而成,耐储存、高热量,适合高原能量需求;酥油茶含酥油、茶叶和盐,既可御寒保暖,又能补充能量和电解质,缓解干燥气候带来的水分流失。 饮食:藏族糌粑[zān ba]、酥油茶 饮食:傣族手抓饭 饮食:蒙古族烤全羊 饮食:朝鲜族打糕 少数民族服饰形成源于地理环境(如藏族藏袍御寒)、生产生活(游牧民族服饰便于骑射)、文化习俗(苗族银饰含宗教寓意)及历史传承(保留图腾纹样),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产物。 民族服饰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牧民们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以表达丰收的喜悦。 节庆:蒙古族那达慕 彝族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源于驱邪祈丰传说。人们燃火把驱虫、绕田祈福,伴歌舞、赛马、斗牛,是展现民族文化的盛大节日。 节庆:彝族火把节 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盛装聚集原野,赛歌、赏歌,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节庆:壮族三月三歌节 农历清明节后,人们互相泼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