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 “毫米、分米、千米” 三种长度单位展开,是对已学厘米、米长度单位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引入毫米,结合直尺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以测量物体长度的需求引出分米,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联系;借助运动场跑道等场景认识千米,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同时,安排实际测量、估测距离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掌握单位间的换算,培养长度测量与估测能力,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单位及几何测量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认识厘米和米,有一定长度测量经验,但对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长度感知较模糊。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毫米、分米作为较小或中等长度单位,需借助直尺、实物操作来建立表象;千米作为较大长度单位,难以直接感知,需通过生活场景(如跑道、日常行走 )间接体验。在单位换算与实际应用(如估测家到学校的距离 )中,易出现单位混淆、换算错误,需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强化认知。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表象,明确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2.能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提升估测能力。 4.通过测量数学书、用手势表示单位长度、估测距离等活动,经历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5.在解决“选择单位、换算、估测”等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选择策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6.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表象,掌握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和米、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或距离,进行单位换算与实际测量、估测。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理解千米的实际应用场景,准确估测较长距离。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测量的核心素养是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学业要求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里,本学段要求学生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生活情境驱动,直观感知 以测量数学书、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场跑道、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生活场景为载体,将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融入日常,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直观感知各单位长度,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2.操作体验贯穿,注重建构 安排“量一量、数一数、用手势表示、走一走”等操作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