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效果强烈鲜明,间接抒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情感抒发以间接抒情为主。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C.作为一部英雄史诗般的小说,《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解元、会元、状元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B.桑梓指家乡;社稷是国家的别称;“加冠”指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C.我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其中“空城计”是京剧的传统剧目。 D.《变色龙》《巴黎圣母院》《海燕》《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契诃夫、雨果、高尔基、莫泊桑。 3.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语法知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后者尊称对方的父亲。 C.“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D.“执着而坚韧”“岁月流逝”“花白的头发”“爱读书”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饱含着作者的匠心,如《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 B.鲁迅的《朝花夕拾》饱含着温情与童趣,饱含着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夹杂着犀利的议论和批判,夹杂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C.《经典常谈》是一部为青少年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不只注意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D.科普作品《昆虫记》中,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为我们揭开了昆虫的奥秘。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有理趣和情趣。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战国时期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诙谐幽默、汪洋恣肆。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鲁迅。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C.《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等童话伴随我们成长。 D.古代的器具有不同的名称。“豆”和“箪”都是食器,分别是指盛羹和盛饭用的器具;“樽”和“觥”都是酒器;“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等。 B.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启示。 C.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