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我看》知识拓展+课文全解+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拓展】 《我看》是穆旦(查良铮)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创作于1938年,彼时20岁的他正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烽火虽未直接笼罩校园,但家国动荡的时代背景与青年学子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深深烙印在他的创作中。与穆旦后期诗歌中沉重的历史反思、复杂的人性剖析不同,《我看》更偏向对自然与生命本真的凝视,是他青年时期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 诗歌的创作灵感源于穆旦在昆明郊外的日常观察。西南联大时期,师生常于山野间上课、生活,澄澈的蓝天、摇曳的青草、呼啸的风、静默的星,这些鲜活的自然意象成为他情感的出口。诗中“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等句子,没有激烈的呐喊,却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的动态与静谧,暗含着他对“生命与自然共生”的初步思考———自然的从容与永恒,恰是对动荡时代里个体焦虑的一种温柔慰藉。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已初显穆旦独特的诗歌风格。他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却未刻意追求晦涩,而是用口语化的流畅表达,将西方诗歌的思辨性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美相融合。诗中“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的感叹,既带着青年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也暗含对个体在宏大自然面前渺小感的认知,这种“小我”与“大我”的对话,为他后期诗歌的深度创作埋下伏笔。 《我看》最初发表于1939年的《今日评论》,虽不如他后期《赞美》《诗八首》那般广为人知,却是理解穆旦诗歌脉络的重要节点———它记录了一位青年诗人在时代洪流中,以纯净的目光观察世界、以真挚的情感叩问生命的起点,为其日后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旗手”奠定了独特的艺术基调。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 “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等。 九叶诗派简介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流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因1981年出版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得名,核心成员包括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燮( xiè)等九位诗人。 该流派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如艾略特、里尔克作品)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双重影响,创作兼具两大特点: 内容上,聚焦时代现实,既书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社 会苦难与人民挣扎,也融入对人性、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辨,避 免单纯的政治口号式表达; 艺术上,注重意象的凝练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思想深度的统一,打破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写实”与“现代”的对立。 九叶诗派的作品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其“现实关怀与艺术探索并重”的创作理念,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学习新知】 我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向晚"点明黄昏时分,"揉"字拟人化,将春风比作温柔的手,描绘出风与草亲密互动的动态画面。"丰润"暗示草木茂盛,充满生命力。"低首"重复强调青草随风起伏的姿态,而"绿潮"则通过通感将视觉(绿)与听觉(潮水声)结合,想象远方草木如波浪般荡漾的壮阔景象。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平展"体现飞鸟的从容,"吸入"一词巧妙地将天空比作巨大容器,暗喻自然对生命的包容。"红晕"既是晚霞的色彩,也赋予流云少女般的羞涩;"沉醉"拟人化大地,突出黄昏云霞的迷人,强调自然无意识的美丽如何打动观者。 第一部分:自然的凝视。诗人以“我看”引领,展现静观自然的姿态,充满对生命律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