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0965

第三章 第二节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609847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第三章,必修,2019,教版,物理
    第二节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链接] 1.(1)匀速圆周运动 引力 2.(1)球心 (2) (3)同一性质 例1 AB [解析] 开普勒第三定律=k是开普勒研究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时发现的,无法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另外两个公式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验证,故选A、B. 变式1 C [解析]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F∝,被吸引的物体为行星,其质量为m.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行星对太阳引力的表达式与太阳对行星引力的表达式应有相同的形式.如果被吸引的物体是太阳且质量为M,则行星对太阳引力的表达式应为F∝,这一论证过程是类比论证过程,故C正确. [教材链接] (1)吸引 连线 正比 反比 (2)F=G (3)6.67×10-11 N·m2/kg2 卡文迪许 例2 AD [解析]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球体质量分布均匀时,可认为球体质量集中在球心,也可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万有引力,故A、D正确;当r→0时,两物体不能视为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B错误;匀质大球球心周围各部分对匀质小球的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故C错误. 变式2 B [解析] 根据F=G知,两物体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两物体的质量均减为原来的,则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仅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则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故A错误,B正确.根据F=G知,两物体的质量均不变,两物体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则万有引力变为原来的4倍;两物体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则万有引力变为原来的,故C、D错误. 例3 B [解析] 设物体质量为m,则在火星表面有F1=G,在地球表面有F2=G,由题意知=,=,可得==×=0.4,故B正确. 变式3 B [解析] 物体在地球表面,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F=,距地面h处有=,解得h=(-1)R,选项B正确. 随堂巩固 1.ABD [解析]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牛顿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它不是实验得出的,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选项A、D正确,C错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太阳、行星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选项B正确. 2.C [解析]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两物体因质量而引起的一种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进行合成,B、D正确,C错误;公式中的G为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均没有关系,A正确. 3.D [解析] 设两个质点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题意可得F=G,其中一个质点的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另一质点的质量保持不变,万有引力F'=G=8F,故选D.第二节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1.D [解析]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A错误;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应与“太阳和行星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B错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公式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它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开普勒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C错误,D正确. 2.BD [解析] F'和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A、C错误,B正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选项D正确. 3.A [解析] 根据F=G可知,在国际单位制中,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是1 kg的质点相距1 m时万有引力的大小,选项A正确;在不同的单位制中,引力常量的数值是不相同的,选项B错误;计算不同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时,引力常量的值是相同的,选项C错误;著名的“月—地检验”是在已知引力常量的数值之前进行的,选项D错误. 4.AD [解析] G为引力常量,由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故A正确;当距离无穷小时,两个相互吸引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万有引力公式不再适用,故B错误;两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是一对平衡力,与m1、m2是否相等无关,故C错误,D正确. 5.C [解析] 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为圆周运动,则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m2R,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k,联立可得F=4π2k·∝,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