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衔接单元《曹冲称象的故事》衔接教学整体设计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学习内容之一,属于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这一教学内容中“克与千克”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过,本学期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主题活动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本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称重工具、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认识质量单位”“称重我很行” “称重大挑战”“小讲堂”等主题活动,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定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 一、学生已有能力分析 【题 1】在生活中,哪些东西比较重?哪些东西比较轻?请各举出两个例子。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轻”“重”属性的基本生活感知和经验储备。 前测分析:通过调查发现,81.34%的学生能明确举例说出哪些东西比较重,哪些东西比较轻,18.66%的学生只举例出物品的名称,但没有具体指出和哪些东西对比。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轻”“重”概念具有一定的生活感知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强化对质量属性的识别和比较能力。 【题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听说过“吨”“斤”这些词语吗?请举例说明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它们(可多选)。 超市/菜市场(如:商品的质量标签“苹果 5 斤”“面粉 2 公斤”) 家人的话里(如:妈妈买菜时会说“买 3 斤排骨”) 电视(如:纪录片中会提到粮食的产量以吨作单位) 课外书/课本(如:数学书里提到“小象约重 1 吨”) 我还知道其他的质量单位: (请写下来)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常见质量单位的熟悉程度,了解知识来源。 前测分析:从前测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听说过“吨”“斤”这些词语的,有 8.21%的学生通过课本知识了解到“吨”“斤”,5.22%的学生通过与人交流时提及“吨”,86.57% ( 1 ) 的学生更多的是从生活场景(如菜市场、超市、电视、车辆标志)中见过或听过这些关于质量单位的词语,说明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生活接触和认知基础。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吨”与“斤”在具体情境中的实际含义,大部分学生对其量感认知较为模糊。 【题 3】下面这些工具称哪些物品比较合适?请用线连一连。 前测目标:评估学生是否能在生活情境中识别不同的称重工具及其用途。 前测分析:学生在选择工具时有 98.51%的学生能正确选择电子秤来称体重,71.64%的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杆秤、天平的用途。说明学生对常见的称重工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理解仍需加强。 【题 4】看图想一想,回答问题。 问题:1 只鹅和( )只鸡一样重。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结果的?请你画一画、写一写,表达思考的过程。 前测目标: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最简单的等量关系推理能力,能否从“平衡”这一现象推断出“相等”的关系。 前测分析:通过调查,21.62%的学生能用画图和文字表述自己发现的 1 只鹅和 3 只鸡 一样重;有 63.52%的学生能利用 2 只鸭作为中间量完整表述 1 只鹅的重量与 2 只鸭子的重 量一样,2 只鸭子的重量与 3 只鸡的重量一样,所以 1 只鹅和 3 只鸡一样重,有 12.16%的学生仅答对结果,但未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的等量代换推理能力,但在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和逻辑关系的清晰表述上仍需加强引导。 结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对“轻”“重”概念、质量单位、称重工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认知基础,这些认知主要来源于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场景,但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理解和等量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