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1998

七律·长征 课件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3533615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律,长征,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七律 长征 老照片里的 历史回声 环节一 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 环节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范读引领 感受节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读练习 读准读通 自读练习 读准读通 范读引领 感受节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交流初感 聚焦核心 读完这首诗,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初感 聚焦核心 自读练习 读准读通 豪迈 壮阔 乐观 艰难 无畏 诗中哪一联最能概括这种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品读意象 感悟精神 环节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困苦,把跨越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聚焦首联 解读“等闲” 看作平常、普通之事 等闲 赤道 路程之远: 二万五千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一圈! 山河之险: 翻越 18座 大山(其中 5座 终年积雪),渡过 24条 大河 战斗之烈: 经历重要战役 380 余次 牺牲之大: 中央红军出发时约 8.6 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约 7 千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讨论: 长征如此艰难险阻 ,牺牲巨大 ,为什么在红军眼中只是‘等闲’? 红军藐视困难、无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细品颔联 , 感受“藐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了长征中哪两个具体地点? 五岭 乌蒙 在红军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变成了什么? 细品颔联 , 感受“藐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连绵不断 气势雄伟 红军战士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腾细浪 走泥丸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深析颈联 , 体会“智勇”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深析颈联 , 体会“智勇” 细品颔联 , 感受“藐视” 这联写了哪两个著名战斗?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讨论:这两个字分别传递了红军怎样的心情和战斗特点? 金沙江畔气候温暖(自然之暖) 红军巧渡成功后的轻松、喜悦之情(心理之暖) 体现了红军的智慧 讨论:这两个字分别传递了红军怎样的心情和战斗特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深析颈联 , 体会“智勇” 大渡河铁索桥的冰冷(自然之寒) 战斗场面的惊险惨烈、令人胆寒(心理之寒) 反衬出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勇猛 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对战斗气氛和红军心境的深刻刻画,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智勇双全。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读尾联 , 共享“喜悦” 红军翻越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讨论:翻越如此艰险的雪山,为什么红军反而“更喜”?“尽开颜”又表达了什么? 更喜 “更” 突出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尤甚 尽开颜 所有的红军战士都笑逐颜开 总结写法 升华主题 环节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回顾事件 , 梳理“点、面” 诗中具体写了长征中的哪些“点”?(事件) 乌蒙山 五岭山 山 大渡河 金沙江 水 岷山 雪 这些具体的事件和场景,能代表整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所有艰难险阻吗? 诗中哪里是概括描写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