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位于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图为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官学 画像砖:汉代太学 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影响 宋代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10年德意志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大学开始了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