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周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安史之乱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德宗建中年间,中央将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予以承认,同时中央派遣黜陟使,“与观察、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这一举措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C.削弱藩镇势力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2.唐代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侧重考查儒家经典的记忆与理解,进士科则注重诗赋创作与时务策论。据统计,唐代前期宰相中,出身进士科的比例较低,而到了中晚唐时期,这一比例大幅上升。这一变化说明( ) A.科举制度不利于人才选拔B.唐代后期儒家思想地位下降 C.诗赋创作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D.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3.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 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4.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5.下表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的各道州赴京省试名额。这一规定( ) 道/州 每道/州名额(人) 进士科 明经科 东监、同州、华州、河中府 30 50 凤翔、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郑滑、廊坊、陕虢等 15 20 江南、浙东、浙西、荆南、湖南、江西、淮南、西川、东川等 15 20 福建、黔府、桂府、岭南等 7 10 A.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实现了录取的地域平衡C.大幅削减教育考试开支 D.推动了科举规范化发展 6.据统计,在唐朝总数366位宰相中,有186人出自于十八家大士族,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反映出唐朝( ) A.崇文重教氛围浓厚B.科举促进阶层流动C.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7.587年,隋文帝规定:“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但到827年,成都酒商之子陈会进士及第。在此之后直至唐末,又有一些盐商之子登进士科。875年,唐廷规定入仕工商业者不得在本州任刺史、镇将。据此可知,唐代( ) A.门第观念已经淡化B.社会结构发生巨变C.科举制在变革发展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8.如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9.唐朝初年,三省各司其职,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相互制衡。自政事堂设立后,凡涉及重大政务,三省官员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