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866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48035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 为首 8个 国家 4个 国家 从一国到多国 东欧(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问:二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发展的成功和弊端? 成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个人崇拜 (一)苏联的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2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农业 工业 政治 问:针对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做出了哪些调整?存在什么问题?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1.加大农业投入 2.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推进了农业发展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失调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生前一度看不起艺术家的他,托儿子去邀请冤家对头、著名艺术家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自己设计墓碑。 未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平冤,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勃氏的难题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工业: “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赫氏改革失败;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 ?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专断作风;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军备竞赛 结合教材内容解读下图: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苏联国内视改革为“洪水猛兽”,与东欧各国的关系也出现了较大裂痕,勃氏改革转为保守。 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 1968年,镇压“布拉格之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戈氏的烦恼 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 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政治上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放任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问:为什么《时代周刊》用了这样的字眼?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P117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重启人生”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1940年的苏联 (三)苏联的解体: 指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社会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