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4598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515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新课标,人教,学年,-2025-2026
  • cover
3.10 秦末农民大起义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生了解封建王朝兴衰和农民阶级在历史中作用的关键一课,有助于学生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教材分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三个子目。“秦的暴政”介绍了秦朝在赋税、徭役、刑法、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残暴统治,为农民起义爆发埋下伏笔;“陈胜、吴广起义”讲述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体现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首创精神;“秦朝的灭亡”阐述了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及秦朝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新教材依据新课标,新增了秦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包括项羽、刘邦军队的反秦行动,以及相关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图片,如里耶秦简中关于秦朝法律和徭役的记载图片,使知识更加丰富、立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内容,这为学习本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打下了基础。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和抽象历史概念时存在困难,如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获取知识,部分学生则擅长阅读文字资料进行思考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衡、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监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刘邦入咸阳的时间和空间线索,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4.历史解释:理解秦的暴政表现(赋税、徭役、刑法等),能够阐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解释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5.家国情怀: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包括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及秦朝灭亡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正确评价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复活的军团》历史纪录片中秦朝军队征战、百姓服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