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4617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4861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新课标,人教,学年,-2025-2026
  • cover
3.12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大领域巩固了大一统政权的具体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发展的鼎盛阶段,其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教材分为“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经济管控”“尊崇儒术”“打击匈奴”四个子目。“削弱地方势力”讲述了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爵除国、迁徙豪强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经济管控”介绍了朝廷发展农业生产、统一铸币、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经济措施,增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尊崇儒术”阐述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巩固了思想统一;“打击匈奴”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拓展了西汉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在内容编排上更加系统、科学,新增了兴修水利和耧车、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设置河西四郡等内容,丰富了学生对西汉社会经济、军事和边疆治理的认识。同时,引入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如《史记·平准书》书影、汉武帝画像、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董仲舒画像、卫青墓、西汉形势图等图片资料,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历史故事和古代文明充满兴趣,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秦朝的统一和灭亡、西汉的建立等史实,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如“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尊崇儒术对思想统一的深远影响等。在学习方式上,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获取知识,部分学生则擅长阅读文字材料进行思考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衡、讨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监督,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容易受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各项措施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这些措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理解汉武帝加强经济管控措施的必要性。 2.时空观念:运用《西汉形势图》等地图资料,让学生明确西汉时期的疆域范围、重要城市及郡国分布,掌握汉武帝时期各项措施实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框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3.史料实证: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史料,如《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等考古发掘成果,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铁专卖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术语,客观、全面地阐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如对“推恩令”、尊崇儒术等措施的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