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4988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评测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5984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第四,答案,评测,交融,民族
    第四单元评测卷 (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诸葛亮和曹操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下面两段史料分别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理想追求。由此可知,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是(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A.打败匈奴,占领草原 B.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C.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D.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3.东晋和南朝除了有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繁盛 B.海外贸易兴起 C.民族交融加强 D.商品经济兴盛 4.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江汉、江淮一带的各族人民通过杂居、通婚、商业贸易往来乃至互相争斗等方式,产生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他们一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各民族间矛盾尖锐 B.说明民族交融有了新发展 C.摧毁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D.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各族豪强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材料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 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 6.下面表格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A.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7.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民族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8.史料记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勒曾写信给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要求“通使交市”,祖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此时(   ) A.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B.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 C.北方商品经济繁荣 D.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 9.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 D.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10.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这说明当时(   )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A.门第婚姻成为主流 B.保留鲜卑传统习俗 C.儒家观念得到认同 D.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11.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照“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奉最先实现在中原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这项改革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