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思考:宋神宗的话反映了什么,为什么辽、西夏相比之前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更难对付了? 材料一: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人)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时间 起源、崛起 经济 建立者 都城 民族关系 制度建设 后期发展 辽 西夏 金 916 - 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亡于金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 亡于蒙古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定都会宁府(上京);1153迁都燕京(中都) 鼎盛:金世宗“大定之治”; 衰落:世宗死后,逐渐衰落。 灭亡:亡于蒙古 契丹族,源于东胡,与鲜卑同源,居辽河上游 1005澶渊之盟后,与北宋长期对峙 游牧、 渔猎经济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党项族,羌族分支,居今宁夏、甘肃、陕西西北;唐末形成藩镇,宋初半独立 游牧经济 与宋庆历和议—岁赐;北宋亡向金称臣,仍保持事实独立 一套制度 两套称谓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1114年,起兵反辽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保持女真族猛安谋克制 自主学习任务:通过预习完成下表 一、辽、西夏和金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 一、辽、西夏和金 (一)与宋关系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原因: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1)南北面官 1. 辽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职责: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影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促进辽朝社会封建化进程,巩固辽的统治;后世借鉴。 一、辽、西夏和金 (二)制度建设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统治汉人与渤海人;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四时捺钵 ———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特点: 影响: ①加速党项族汉化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 番号 汉号 乌珠、 兀卒 皇帝 乌尼 太后 宁令 大王 谟宁令 天大王 领卢 枢密 模仿北宋;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2. 西夏制度建设 一、辽、西夏和金 (二)制度建设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思考:西夏制度建设特点及影响。 3. 金朝制度建设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保持女真族猛安谋克制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是何性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材料二:(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特征: 兵民合一(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作用: ①节约财政开支; ②保证较强战斗力; ③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