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两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义。 2.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 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材料:“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钓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并指出西汉建立之初,连天子出行都备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王侯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黎民百姓更是毫无积蓄。由此提 出问题:汉朝的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汉朝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呢 进而引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西汉建立之初的艰难状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休养生息奠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五月定都长安。 2.汉初统治 “郡国并行制”的确立:汉初中央集权较弱,需要借助地方势力支持。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分别为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宿、韩王信。结果异姓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七国之乱”的平定: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消灭,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时间为公元154年,参战方为吴楚等七国,结果是叛乱三个月被平定,根本原因是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3.“文景之治”:展示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饿。 —《汉书·食货志》”,说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朝统治者吸取亡秦教训,以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具体措施有“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回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弱 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兵役,废除肉刑,减轻刑罚。再展示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 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表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汉朝统治,为此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西汉建立及汉初的统治情况,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明白“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励精图治固统———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政治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颁布“推恩令”、出台”左官律”和“附议法”、实行酎金夺爵等,削弱诸侯势力。 推行察举制,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完备监察制度,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2.经济 实施盐铁专营、酒榷。 实行均输平准。“均输”的具体作法是各郡国将应输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一定数量的产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当地均输官。均输官亦可根据情况再收购一些货物。这些物品,除部分轻便且单位价值高的名优产品作为贡品运往京师外,其他则由均输官运到价贵的地区出售,从事地区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平准是在京师长安设立平准机构,各地运来的贡物,由均输官收购的物品,官方手工业制造器物的商品部分,以及财政主管部门所掌握的货物,均储存于此。有关官吏"坐市列肆”,从事经营,“贱即买,贵则卖”。 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