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6089

2.2 运动与相互作用 第4课时(课件 21张PPT+教案)

日期:2025-09-22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72555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运动,相互作用,4课时,课件,21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运动与相互作用》(第二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核心概念(物理学科):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力的作用,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跨学科概念: 稳定与变化(惯性体现“维持稳定”的本质) 原因与结果(惯性现象的结果源于物体“不愿”改变运动状态) 系统与模型(用“理想模型”解释真实情境)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能准确说出“惯性”定义; 用惯性解释生活/科技实例; 知道惯性大小只取决于质量。 科学思维 能从“证据→推理→解释”链条说明惯性现象; 会用“隔离法”建立简化模型。 探究实践 完成“硬币跳水”“土豆爬筷”小实验,能规范记录现象、作图表达、基于证据交流。 态度责任 认识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工程设计的生命价值;愿意在家庭、社区宣传惯性防护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惯性”概念解释常见现象,区分“惯性”与“惯性定律”。 难点:突破“惯性是力”这一迷思概念;准确识别“谁是运动状态改变的主体”。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器材:硬币、硬卡片、高脚杯、土豆+筷子+铁锤、小车+木块、智能手机120fps慢动作。 资源:真实交通事故数据视频、汽车碰撞模拟动图、互动投票二维码。 学生:学习任务单(含现象预测、证据记录、解释框架)。 五、教学流程 1、现象引入:播放“急刹车上乘客前倾”慢动作,提问:乘客受到“向前推力”了吗?手机扫码投票 A 有 / B 没有 设计意图:暴露前概念,激发需求 2问题聚焦 展示投票结果→板书学生理由 小组 30 s 讨论,用便利贴贴黑板 明确本课核心任务:解释“无前推力仍前倾” 3实验探究:硬币跳水 演示:卡片弹飞,硬币落杯。布置任务单:预测→观察→解释 分组操作,慢动作回放,填写“证据—推理—解释”表格 设计意图:用可重复证据建立因果链 4实验探究:土豆爬筷 演示:铁锤快速击筷→土豆上移。追问:土豆受向上的力吗?学生代表慢动作回放→同伴质疑→全班共识 设计意图:加深“惯性不是力”的理解 5模型建构 引导学生用“隔离体图”画出硬币/土豆受力,圈出“谁的状态改变” 板演→互评→教师提炼“惯性表现于状态改变的瞬间” 设计意图: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落地 6概念澄清 给出“惯性 vs 惯性定律”对照表;组织 1 min 快问快答 举牌判断正误设设计意图:精准区分易混概念 7生活迁移 提供 4 张图:①跳远助跑 ②拍打灰尘 ③安全带 ④大货车限速。要求用“惯性语言”解释。 小组抢答贴磁条→投票选出“最佳金句” 设计意图:知识迁移,落实态度责任 8价值升华 展示2023年某市未系安全带事故数据→提问:如何用今天所学劝诫家人?写1条15字“惯性安全提示”,现场生成二维码海报 设计意图:情感态度目标外化 9小结 & 评价 板书回顾→学生用手势比出“惯性大小”手势舞(张开臂=质量大,惯性大) 自评+同伴点赞 设计意图:趣味总结,强化记忆 六、板书设计 2.2.2惯性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 表现:只在“状态改变”瞬间凸显 大小:只与质量有关(m↑→惯性↑) 解释模型: 受力分析图 → 圈出“谁的状态改变” → 用惯性解释 利用与防止: 助跑跳远 安全带 拍打灰尘 限速/车距 七、作业设计 A 基础巩固 课本“练习”第 1、3 题。 家庭小实验:在光滑桌面与铺毛巾桌面分别推同一木块,用手机测滑行距离,绘柱状图。 B 拓展提升 拍摄1段15s短视频:用惯性原理解释“公交车起步时站着的人后仰”。 C 挑战任务(选做) 调研家用轿车安全气囊触发条件,写300字科普帖发家长群,提醒正确使用。 八、教学反思 实验投票显示 38% 学生仍认为硬币受“惯性力”,下一课需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