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6101

2.2 运动与相互作用 第3课时(课件 26张PPT+教案)

日期:2025-09-22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580776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运动,相互作用,3课时,课件,26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运动与相互作用》(第三课时)教案 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1.核心概念 力与运动:当物体受到两个共线、反向、大小相等的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是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特例。 2.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用“受力分析模型”简化真实物体 稳定与变化:平衡意味着“变化量为零” 量值与尺度:用弹簧测力计把“大小相等”量化 二、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能在水平、竖直两类常见情境中识别平衡力。 科学思维 会用“隔离法”画受力图; 能根据测力数据判断未知力大小并作出预测。 探究实践 完成“悬挂法测重力”“水平拉绳找平衡”两个实验; 规范记录数据,误差≤0.1N。 态度责任 认识到桥梁拉索、塔吊配重等工程中的平衡设计关乎生命安全; 愿意主动观察并报告公共空间中的“不平衡隐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四个条件的建立与实验验证。 难点: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在真实问题中准确画出受力图并判断平衡。 四、教学准备 器材:力盘(或小车)、细线2根、弹簧测力计2只、滑轮2个、铁架台、配重钩码若干、可调角度斜面、桥梁拉索模型、角度传感器。 资源:塔吊平衡动画、真实桥梁拉索断裂新闻10s短片、学习任务单。 学生分组:每组1套小车、滑轮、测力计系统,1张A3受力图模板。 五、详细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播放10s塔吊吊臂失衡侧翻新闻→定格提问:吊臂为什么失去平衡? 设计意图:真实震撼情境,激活需求 2、问题聚焦:对桌上的粉笔盒、匀速吊起的货物进行受力分析。归类关键词→引出“受力平衡”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体验激趣:双手拉弹簧测力计到2N静止———问:两只手拉力什么关系?同桌互测读数→口头结论 设计意图:用身体感知“等大反向” 提出假设:板书学生猜想:二力平衡需满足哪些条件? 小组用便利贴贴4列:大小、方向、作用点、受力物体 设计意图:暴露思维,为实验定向 实验探究:悬挂法 任务单:用两根细线悬挂力盘,调节钩码使力盘静止,读出两测力计示数 F 、F ;改变角度再读。 数据采集→填表→GGB实时描点 设计意图:定量验证“等大反向共线” 6、实验探究:水平拉绳 小车在水平桌面受两绳拉力,调节钩码让小车静止;用手机角度传感器测绳夹角θ。 数据→作图→发现 θ=180°才能静止 设计意图:水平情境迁移 7、归纳建模:引导用“隔离法”画小车受力图→提炼二力平衡四条件 板演→学生口答“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设计意图: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 生活迁移:展示桥梁拉索模型:判断拉索拉力与桥重是否平衡? 小组在A3模板画受力图→贴到展板“找平衡” 设计意图:真实问题,责任渗透 易错辨析:快问快答:静止桌上的书,支持力与重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 举牌红/绿 设计意图:精准区分平衡力vs相互作用力 小结&评价:手势口诀:双手平举“同体”、交叉“反向”、水平“共线”、握拳“等大” 设计意图:趣味固化 六、板书设计 2.2.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 实验验证:悬挂法:F =F ,θ=180° 水平拉绳:F =F ,θ=180° 4.应用: 塔吊配重、桥梁拉索、吊桥升降 5. 区分:平衡力(同体) vs 相互作用力(异体) 七、作业设计 A 基础巩固 1. 课本“练习”第 2、4 题(画受力图)。 2. 测一测:用家用弹簧秤吊一瓶矿泉水,记录静止时读数,验证重力=拉力。 B 拓展提升 3. 观察小区健身器材“太空漫步机”,拍照并标注脚踏板在最低点时的平衡力。 C 挑战任务(选做) 4. 设计一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