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7097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1500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九年级,18张,课件,中壁,山道,书博
  • cover
(课件网) 词牌名 写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喂甘终易坏,岁月还之,君子之交淡如水 遇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悲莫悲生别离,乐莫勒新相识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宁做我,岂其卿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谁共我,醉明月?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古功名莫放休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一枝先破玉溪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 辛弃疾,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将军是他,词人亦是他 21岁加入起义军,23岁生擒敌军,至此,少年一战成名。 历史的宋朝撑不起辛弃疾的辽阔 少年穷极一生都在做这场不醒的梦。 只留下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梦中拼条,在醉中舞剑,现实无法实现的,就到梦中去寻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当读起辛弃疾的词 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呐喊, 原来你一生都在与自我周旋。 笔也好,墨也罢。他的追求永远都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追求与失落交织的一生, 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 何为“忠诚” 何为“坚韧” 何为“不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生于金国。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地方官,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石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作背景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 竭力,极力 (我)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精读细研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尝够,深深懂得。 精读细研 2.“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