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8773

9.1 电荷 (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3476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电荷,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名称 第一节 电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等概念知道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科学思维:认识起电的本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科学探究:基于静电现象的实验事实,建构模型培养科学推理的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难点 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具 气球、毛皮、自制教具、静电计。 教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电荷》是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1节。本节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起始章节,将从基础知识开始构建电磁学部分的知识框架。本节的内容从对电荷、电荷量的认识开始,从微观层面介绍物体带电的本质,并由此对物体的起电方式加以了解,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最后了解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本节的部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于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物体带电和三种起电方式,并能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分析简单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导能力,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电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适度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论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旧有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并对物理学的守恒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程性评价 新课导入 【小魔术】如何使其“完美绽放” 1 结合古文注释(“顿牟” 指琥珀,“掇芥” 指吸引轻小物体),尝试解释古代静电观察。2 小组快速讨论并分享对 “物体带电” 的初步猜想。 通过生活现象激活前认知,引发 “静电现象本质” 的认知冲突;借助物理学史素材,渗透科学探究的文化脉络,培养 “科学态度与责任” 素养,自然引出课题。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判断其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已有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对古代静电观察的解释和对 “物体带电” 的猜想,评估其科学思维的活跃程度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初步表现。 环节一认识电荷 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气球,靠近碎纸屑,观察吸引现象讲解概念:明确 “正电荷(丝绸摩擦的玻璃棒)”“负电荷(毛皮摩擦的橡胶棒)” 的定义,演示同种电荷相斥(两带电玻璃棒靠近)、异种电荷相吸(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的实验。3、引入电荷量:说明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 Q/q,单位库仑(C),强调正负号仅表示电性,举例 + 5C 与 - 3C 的含义。 结合已有的电学知识体会中国古人对电现象的观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电荷的分类。思考并回答:引入一个物理量来定量描述。思考、理解新引入的物理量。思考并回答:电荷量的正、负表示电荷的种类。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通过直观实验建立电荷概念,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强化感性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辨析概念,避免 “电荷量正负与大小混淆” 的迷思概念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细致程度;提问学生关于电荷分类和电荷量概念的理解,判断其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评估其归纳总结能力和概念辨析能力。 环节二起电方式 1、物质微观结构铺垫:用原子结构模型图讲解:原子核(质子 + 中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呈电中性;强调 “离核远的电子易受外界作用脱离,导致物体得失电子”。2、摩擦起电:分发气球与碎纸屑,让学生分组操作摩擦起电,记录能吸引纸屑的材料组合。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