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9842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3: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18822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年,解析,学生,默写,诗文,上册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3: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中考古诗词名句分类积累表 分类主题 名句 出处 赏析要点 壮志豪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展现出诗人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蕴含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表达对巅峰的向往与征服的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以直白有力的语言,抒发诗人以死明志的崇高气节,彰显对国家忠诚不二的赤子之心,是爱国精神的千古绝唱。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达词人渴望为君王完成统一大业,从而获取生前身后美名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其一》 诗人以 “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等意象,表达尽管前路坎坷,但坚信终能乘风破浪、实现理想的乐观与自信,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思乡怀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借北归大雁传递家书的想法,生动地展现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渴望与家人沟通的急切心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在春夜听到《折杨柳》笛曲,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引发人们对故乡的共同情感共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通过想象未来与亲友相聚时在西窗下剪烛夜谈的温馨场景,对比当下的孤寂,更强烈地突出对亲友的思念和期盼团聚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一封家书变得无比珍贵,真切地体现出战争中人们对亲人消息的极度渴望和思念之苦。 自然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勾勒出塞外大漠雄浑壮阔的独特风光,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组合,营造出广袤、寂静且震撼人心的画面,尽显边塞风光的壮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描绘出西湖早春时节,早莺争占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活泼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春天的蓬勃朝气和自然的灵动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简洁地概括了山间春夏两季的美景,野花绽放散发幽香,树木繁茂形成浓荫,让人感受到山林间的清新与生机,体现自然意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用夸张手法描绘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壮丽景色,莲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格外鲜艳,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 哲理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诗句在描写山水环绕、看似无路可走却又豁然开朗的情景中,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就会迎来转机和希望的深刻哲理,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以沉舟、病树为喻,展现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发展观,同时也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将知识比作池塘里的水,以源头活水使池水清澈为喻,强调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和进步,知识才能常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表面写登峰后不被浮云遮蔽视线,实则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被眼前困难和假象迷惑的哲理,激励人们追求高远目标。 伤时感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前两句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后两句借花鸟抒发因感伤国事、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痛之情,情景交融,体现国破家亡的深沉悲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