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隋唐时期实行了哪些新制度? 与以往的制度有何渊源?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由杜佑编成。 一、大国选才 ———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中枢决策 ———中央官制的完备 三、财政有道 ———赋税制度的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雁塔题名,蟾宫折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子 【探究思考】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史料阅读 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 ———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 选官 制度 依据标准 战国至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夏商周 隋唐至明清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才学 贵族政治 转向 官僚政治 察举不问出身 后有累世公卿 士族政治 平民科举入仕 官僚政治成熟 一、大国选才———选官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到东汉末魏晋时,皇帝控制官僚机构的治理能力已经大大退化,皇权必须联合士族才能维持统治,造成了士族、大家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化。随着门阀世族对各级政权的操控,士族与寒门之间基本隔绝不通婚,家和家之间的不平等亦越来越严重。正如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 一、大国选才———选官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材料: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一、大国选才———选官制度的成熟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a、隋朝(确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 b、唐朝(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大国选才———选官制度的成熟 世官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唐 发展于北宋 衰落于明清 荐举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品行 才能→家世 才学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血缘政治—官僚政治 荐举(被动)—公开考试(主动) 一、大国选才———选官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为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士族子弟依然大部分占据官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