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0162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54064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同步
  • cover
(课件网)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感悟先贤们在国家治理上所展现的政治智慧。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220 581 618 王徽之 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桓冲 卿何署? 官有几马? 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马比死多少? 未知生,焉知死? ———《晋书·王徽之传》 车骑将军 王羲之第五子 结合历史纵横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 选官制度的创新 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 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学 ? ? 问题:被举荐者名不副实 地方:考察举荐 中央:考试选拔 品 德 (一)两汉察举制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门第门生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举之本耳。———《晋书·卫瓘传》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 汉末动荡,乡里清议失去基础 评议权收归中央,抑制地方大族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结合史料 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二)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创立: 措施: 标准: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二)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初期 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收归评议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 逐渐成为门阀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二)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隋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将前朝的考试及察举等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形成。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文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隋炀帝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 (三)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新唐书·选举志上》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自由报名 分科取士 公平竞争 (三)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洞房昨夜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