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0188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67393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论中国政治制度……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 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学 ? ? 问题:被举荐者名不副实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知识拓展】 史料阅读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探究思考】阅读材料,梳理西周至秦朝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先秦先秦选官制的影响? 西周至秦选官制度 西周至春秋: 战国时期: 秦朝: 世卿世禄制 举荐制(客卿制);功劳制(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世卿世禄制:(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 利于长远发展。 军功爵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尚武的风气; 不适应和平年代。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知识拓展】 察举制 史料阅读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探究思考】阅读材料,梳理察举选官制的选官方式、选拔形式及标准,并分析其影响? 选官方式: 选拔形式: 选拔标准: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考察与考试相结合 前期:品行、才学;后期:门第(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作用: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促进了阶层流动促进了阶层流动;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局限性:东汉后期,察举制已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察举制下存在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的问题? ①地方官掌握举荐权,腐败不公 ②地方大族名士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材料 东汉后期,统治阶级的腐败导致了选官的腐败,“清流”与“浊流”为此发生尖锐冲突。然而“清流”士大夫一方,却又以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使“以名取人”深刻地影响了王朝选官。“以族取人”本来与“选贤任能”甚不相合,因为父祖有势位而子弟未必有才行。但如果衣冠世家的成员也具备了士林称许的名士资格,并使文化风习成为家族传统,那么“以族取人”似乎就也是名正言顺的了。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妨碍了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不少人才。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方式: 家世、品德、才能 选官标准: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平定等级,朝廷依此授官 积极评价: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