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人之初 课文简析: 《人之初》节选自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全文共有8行,4句话。第一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字经》作为一本蒙书,其主要作用就是教小孩识字。所以,识字是该文本的教学重点。本文要求学生认识十三个生字。其中“之、性、习、幼、玉”与生活联系紧密,识记起来比较容易。“善、初、教”等字则可以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要书写的字中,“远、近”是两个同偏旁的字,偏旁“走之”是书写的难点,需要落实书写要领,才能把字写漂亮。其次,《三字经》以三字断句,读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儿童喜欢读,乐于读。教学时可以采用“师生对读、打节奏读、吟诵读、唱着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最后要注意的是,尽管《三字经》的内涵也比较丰富,但作为一篇识字课文,我们必须把重心放在识字上,可以提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识字服务的。 教学目标: 1.借助韵文诵读,通过字理识字、联系生活等方法,正确认读“教、初"等十个生字,认识“贝字底”并初步了解含义;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能把偏旁“走之”写端正。 2.通过师生、生生接读、打节奏读、唱着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受《三字经》韵律美,并熟读成诵。(重点) 3.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课题:人之初。(注意三个字都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认识“初” “初”的左边是个衣字旁,右边是个刀,在古代表示用刀裁剪衣服的开始。后来就用来表示刚开始的时候。人之初就是指我们的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3.齐读课题。 现在,你们的人生就在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之初》。 版块二:读准字音,初识经典 1.教师范读课文。 2.小朋友大声读课文,根据拼音把字读准确。 3.小朋友圈生字,边圈边拼读。 4.指名反馈交流,小老师领读,同桌对读生字。 5.指名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随机出示生字卡片,再读难读的生字。 6.分句轮读课文,同桌一人读一句。 7.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原来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即可。) 预设一:学生说儿歌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美,拍手读文。 预设二: 教师相机补充资料,这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小朋友上学使用的课本《三字经》,“人之初”就是《三字经》开头第一句。古时候的小朋友很多都是通过这本书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里边到底藏着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块三:细读文本,情境识字 ◆人之初,性本善 1. 一生朗读。 2. 结合字理学习“善”。 古代的“善”是这样写的,仔细看看,像什么? 那你猜猜看,为什么古代的善会这么写呢?(羊温和善良) 随机出示词语:善良。 3. 是啊,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性相近,习相远 1. 奖励观看故事视频《孟母三迁》,识记“迁”. 听了故事,我们知道孟母三迁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三次———搬家 关注部首,发现“迁”的意思就是走到别的地方去。 难怪“迁”的部首是“走之”。 2. 孟子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他们小的时候都差不多啊!那为什么孟子成为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是其他的小朋友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是成了屠夫?你知道了吗?(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学习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3.字理识字:习 习在古代是这样写的 ,下面部分表示鸟巢,上面部分表示小鸟的翅膀,小鸟在鸟巢上学习———飞翔。 所以,那些住在市场附近的小朋友,他们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