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从“语文要素”到“儿童素养”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把教材语文要素落实为儿童的语文素养,需要儿童基于自身的经验,经过主动的言语智能努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构建与运用,走向高品质的言语生活。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朗读、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道理。 课文简析: 这篇童话故事写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之后看见桃子扔掉玉米,看见西瓜扔掉桃子,看见兔子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蕴涵哲理。通过对小猴子下山一系列活动过程的描写,使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有始有终。文章配有插图,图文结合有助于学习。课文还有许多典型的词语、词组,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语,应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积累。 课后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既是学习阅读和表达的一个练习,又有助于检测学生“简单推断”这一语文素养的习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结合动作、情境对话等方式理解“掰、扛、抱、捧”等动词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境中,借助板书复述故事片段。 4.学习积累“又()又()”式词语,以及数量词的搭配。 5.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出示小猴子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他是———小猴子。叫叫它的名字。(随机提醒:“子”读得轻短一些) (二)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的名字。 (三)在一座高高的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小猴子一家。有一天,猴妈妈对小猴说:“你已经长大了,下山去找些食物来吧。于是就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 (四)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积累词语 (一)请小朋友大声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两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二)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随机正音:掰、扛 (2)落实多音字“结”:表示长出果实来了,念第一声。读词卡:结玉米 (3)拓展说:结( )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随机正音:满树、扔、摘 第三自然段 随机正音:捧、瓜地 第四自然段 随机正音:抱、蹦蹦跳跳、追 第五自然段 随机正音:空着手 结合插图,理清文脉 1.给屏幕上的四幅插图排序,说说为什么这样排。 随机板贴词卡“玉米地”、“桃树”、“瓜地”、“小兔子”。 结合板书,理清脉络。 师引说:小猴子下山,先走到———玉米地 再走到———桃树下 接着走到———瓜地里 最后看到———小兔子 (四)一组数量词跑出来了,它们要和黑板上的词手拉手交朋友。 1.开火车读词卡:一块、一棵、一片、一只 2.怎样搭配才是最合适的?指名板贴。 3.师生对读: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一片(瓜地)、一只(小兔子) 4.学写生字“块”,引导发现提土旁和右边部分横画之间的穿插。 5.师引说:小猴子下山,先走到———一块玉米地 再走到———一棵桃树下 接着走到———一片瓜地里 最后看到———一只小兔子 (五)小猴子一路走着,看见了哪些好东西呢?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找一找。 1.交流预设: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 2.根据回答,随机板贴词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七)课间操 1.男生边做动作边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2.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