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信息科技教学案例 物联网实践与探索 组别 初中组 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 文博智联守护者 课时主题 第26课 数字身份映真身—我是数字身份验证员 学科 信息科技 授课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数字身份映真身—我是数字身份验证员 教学内容分析 “数字世界有身份”作为“物联网安全”单元的关键一课,处于单元前言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上方面,它依托之前课程涉及的物联网活动(如刷脸开锁功能等),为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初步认知。启下角度,通过对虚拟身份全面学习,为后续探究物联网安全相关知识筑牢根基。 本课时主要围绕单元主题情境参观呼伦贝尔市博物馆“蒙古族起源珍贵文物展”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中扮演“文博智联守护者”角色,体验数字身份验证员来学习本课时内容,本课通过活动,助力学生了解虚拟身份的内涵,掌握其作用,体会潜在的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个人隐私观念。本课教学内容结构图如下所示: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求知和实验活动,了解物联网虚拟身份概念、分类和作用,提升对虚拟身份的识别。(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通过AI问答、思维导图活动,洞察物联网平台潜藏的安全隐患,并能迁移至生活实际场景。(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 学习重点: 1.了解虚拟身份的分类和作用。 2.体会虚拟身份的各种标识。 学习难点: 认识虚拟身份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观念。 课堂评价 评价内容 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 A B C 1.阐述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2.总结虚拟身份的作用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3.实验活动读取掌控板设备标识 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4.整合智能体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及策略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5.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 一般 不可以 6.你知道物联网安全事件么? 知道 一般 不知道 7.对于思维导图中的安全隐患是属于物联系统三层中的哪个层级么? 知道 一般 不知道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一:探究虚拟身份之谜 对应的学习目标:8060101教师活动1 情境导入: 跟随数字人小信老师一起观看进入博物馆时门禁验证视频。 提问:门禁系统是如何验证身份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化身为数字身份验证员,来一起探寻这个世界的虚拟身份。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博物馆门禁验证视频,验证方式(是刷脸、指纹识别还是其他方式),意味着(防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准确地识别身份、记录人员的信息)思考并回答。 拟设学生回答答案: 1.验证方式刷脸,意味着识别人员身份。 2.刷身份证验证,意味着记录人员信息。评价任务与标准: 教师点评学生对门禁验证方式描述准确性,对意义有合理的理解,回答完整并有条理性。活动意图说明: 以博物馆门禁验证视频为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验证方式与意义,使其化身数字身份验证员,自然导入虚拟身份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字身份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为后续学习铺垫。教师活动2 探究新知: 1.虚拟身份的内涵 引导学生查询虚拟身份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观察学生网络搜索的参与度,并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 出示数字人小信老师给出的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 用户虚拟身份 设备虚拟身份 2.找出博物馆中具有标识的虚拟身份物联设备和关键作用。 智能讲解机器人 虚拟展示设备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巡视并指导。 教师总结并给出虚拟身份的作用: (1)实现数据传输的基础 (2)对系统安全至关重要 (3)支持数据追踪和诊断 (4)使用服务更加个性化学生活动2 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指导手册运用网络求知、AI智能等,完成指导手册的内容,分享查询结果。 查询结果:概念:虚拟身份是实体在数字世界中的代表,用于标识和识别实体的身份和属性。 分类:用户虚拟身份和设备虚拟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