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94304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40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九年级,上册,单元,10课,吴汉何尝杀妻
  • cover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难点 1.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突破 1.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阅关于吴汉的第一手资料。 2.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 2.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正式上课前,请同学们来做一道趣味选择题。 以下哪段电视剧情节改编严重失实( ) A 唐太宗李世民精心谋划,弑兄夺位。 B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惩办不少贪官。 C 康熙皇帝借韦小宝之力打败顾命大臣鳌拜。 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得出来,答案为C。大家在笑过之后,有没有发现,这道选择题反映出了我们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影视现象:对史实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戏说”。影视剧的编剧导演们把榨了一遍又一遍的甘蔗渣又拿来煮水,掺入各种化学原料,哄着观众甜滋滋地喝下,并且在喝下这杯已经变质的“历史饮料”后闹肚子时还不带赔医药费,因为有个七个字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本故事纯属虚构!有些历史已经不堪重负了。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对这种现象进行大胆质疑、严谨求证的文章《吴汉何尝杀妻》。 二、作者介绍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三、文本解读 (一)题目解析 《吴汉何尝杀妻》,首先题目这句话,带有什么语气?(反问语气)“何尝”作何理解?(何尝=未曾、并非) 围绕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观点的存在:吴汉尝杀妻;吴汉未尝杀妻。有人认为吴汉杀妻了,而作者认为并没有。作者在此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本文是立论。那到底杀还是没杀?这是个问题。 (二)案件模拟 犯罪嫌疑人:吴汉 罪名:故意杀人罪 控方陈述案情:第二段 辩方律师陈述观点:第三段 辩方律师辩护:列举证据(四段文言文内容) 证据1 出身清白 证据2 夫妻和谐 证据3 名位正常 证据4 为人厚道 (三)三段论式 前提一: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决不至于一字不提。→前提二: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记载。→结论:吴汉未尝杀妻。(四则论据材料均是对对方论据的反驳,对方论据有误,其观点就自然是错的,作者采用的是驳论据的批驳方法。) (四)案件总结陈词 “吴汉杀妻”的判罪依据仅有《斩经堂》的戏剧故事情节,其真实性不足,不能以此判定吴汉“杀妻”的罪名。而包括《后汉书》《东观记》等汉代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关于“吴汉杀妻”的事实依据。所以,吴汉“杀妻“的罪名是不成立的。 (五)小结 “吴汉杀妻”的罪名洗清了,那作者为吴汉“辩护”的目的何在?(中心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