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们也来称大象》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曹冲称象的故事 课题 《我们也来称大象》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曹冲称象”为依托,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称“大象”(大米/沙子代大象,石块/砖块代等量物),理解等量代换思想。包含实验方案讨论、操作探究、原理思考(石块和“大象”质量关系等问题)及拓展(查找称重知识、制作小报),是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历史智慧融合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学数学、用数学。教材承接低年级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深化对“等量”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方程、代数思想奠基。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魅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等),了解简单称重工具使用,听过“曹冲称象”故事,对等量代换有初步感性认知,但缺乏对其原理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能进行简单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但逻辑推理、精准操作及误差分析能力待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小组协作探究,但对抽象数学原理(如等量代换本质)理解,需借助直观体验、具体问题思考突破。 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模拟“曹冲称象”实验,理解等量代换思想,掌握“用替代物称重”的方法;能分析实验误差,总结提升结果准确性的注意事项。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转化与推理”的数学思维。3.让学生感受“曹冲称象”智慧的现实应用,激发对古代数学故事的兴趣,体会“数学实验”的乐趣与价值。 教学重点 设计并完成“模拟称象”实验,理解“石块质量和等于大象质量”的等量代换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总结提升结果准确性的方法,深化对“等量代换”的严谨性认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填一填。 计量一个西瓜的质量用( )作单位。计量一艘轮船的载质量用( )作单位。计量一枚邮票的质量用( )作单位。2.判断。(1)妈妈的体重是55克。(2)5000克铁比5千克棉花重。(3)3块砖重5千克,3000块砖重5吨。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不仅检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质量的呀?课件出示:师:曹冲用“石头替代大象”的办法,巧妙称出了大象的体重,这就是等量代换的智慧!今天,咱们就像曹冲一样,动手来称“大象”,用大米/沙子模拟大象,用石块/砖块当替代物,重现“称象”实验!板书课题:我们也来称大象 学生自由说说:曹冲把大象赶到船上,标记船下沉的位置,再用石头代替大象,让船下沉到相同位置,最后称出石头质量,就知道大象质量了。 以“回忆曹冲称象故事”为起点,引导学生复述称象过程,唤醒对“等量代换”核心方法的记忆,为后续模拟实验做知识铺垫,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实践与历史智慧的关联。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课件出示———实验内容:用一袋大米或一袋沙子代表一头大象,准备一些石块或砖块,按照“曹冲称象”的方法,通过实验称出这袋大米或沙子的质量。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