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友善待人》 课题 友善待人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友善待人” 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 “人际交往” 模块的核心内容,承接七年级 “学会交往” 的基础认知,又为后续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内容奠定价值基础。 本部分以 “友善” 为核心,明确了友善的内涵是 “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强调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要求,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属性;同时围绕 “为何友善”“如何友善” 展开,既阐述了友善对传递温情、加深信任、营造互助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也给出了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等具体践行方法,还特别指出友善需坚守道德与法律原则,避免无底线纵容。 本部分采用 “价值引领 — 方法指导 — 实践落地” 的思路,先明确友善的价值定位,再提供可操作的行为路径,最后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区分 “友善” 与 “无原则”,符合八年级学生从 “认知” 到 “践行” 的成长需求,是培养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关键载体。 学情 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 “友善” 有初步感性认知,能识别生活中的友善或不友善行为,但对友善的深层内涵(如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传统美德的关联)理解不深入,易将 “友善” 简单等同于 “好好说话”“不吵架”,忽略其背后的尊重、包容等本质。 在熟悉的人(如家人、好友)面前能表现出友善,但在与陌生人、有矛盾的同学相处时,易因 “面子”“冲动” 等因素做出不友善行为(如拒绝帮助、言语冲突);部分学生虽有践行友善的意愿,但缺乏具体方法(如不知如何换位思考、不懂把握宽容的原则)。 渴望被他人友善对待,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同时存在 “自我中心” 倾向,难以主动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对 “友善是否需要讲原则” 存在困惑,易陷入 “为了友善而迁就不良行为” 的误区 基于以上学情,教学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为载体,从 “认知深化 — 方法学习 — 原则辨析” 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帮助其将友善从 “感性认知” 转化为 “理性践行”。 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视频、“友善接力仪式”、课堂小结,让学生理解友善是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认同国家价值导向,认识其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2.道德修养:通过分析小轩行为、续写宽容故事、讨论助人情境、制定友善规划,引导学生认同友善是传统美德,传承“与人为善”规范,提升道德品质。 3.法律观念:通过“小林拿漫画书”讨论、教师强调底线、课堂小结,让学生明确友善需守法律底线,学会在涉法情境中拒绝不良行为。 4.健全人格:通过换位思考交流、宽容故事讨论,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乐观包容人格。 5.责任意识:通过“友善接力仪式”、助人情境分析、分组交流规划,引导学生认识友善的社会责任,主动传递友善,助力营造互助氛围。 教学 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重点 理解友善内涵及重要性,掌握践行友善的方法。 难点 在涉及原则问题时,正确把握友善与原则的关系,做到有原则的友善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展示公益宣传片《友善之光》(如帮他人捡拾物品、上楼梯时抬重物、主动开门儿等行为), 教师提问:这些视频里的哪个场景,让你觉得心头一暖?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感觉,你会想到什么? 提出总议题 “用善意回应他人 用行动传递温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轩的校园生活,开启今天的课堂。 观看情境,思考总议题,初步感知友善行为。 以身边的友善行为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共鸣,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明确学习方向。 讲授新课 议题一:解码友善 ——— 探寻人际交往的温暖密钥 看短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