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单项选择题1: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文明起源中,许多地区先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酋邦”形态,再至“联邦”形态,最后成熟于“王权”形态的发展过程。下面能体现出“邦国”形态的遗址是 ( ) 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B.山西陶寺文化遗址 C.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 D.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 2.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 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 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3.秦代在基层普遍设立伍长,主要负责新占领地区的移民安置事宜。汉初伍长仍承担基层管理职责,但其军事色彩逐渐弱化,更侧重于民政事务。西汉中期后,通常不再设伍长,仅因特定事件而临时任命。秦汉伍长制度的调整 ( ) A.折射出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体现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 C.顺应了基层社会发展变迁 D.源于治国理念的逐渐成熟 4.太仆(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在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表1是两汉太仆籍贯分布状况(部分)。表中状况 ( ) 表1 豫州 司隶校尉部 (即近畿各郡) 荆州 徐州 扬州 益州 并州 (仅太原郡1人) 30.99% 26.76% 16.9% 2.82% 2.82% 2,82% 1.41% A.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B.与区域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 C.保证了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 D.维持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平衡 5.传统儒学的理想人格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即不仅重视内在修养,而且重视社会功用;魏晋以来,儒学变得更重视“内圣”而忽视了“外王”,魏晋的儒家学者更加注重心性自由和向内用功。这一变化可能源于魏晋时期 ( ) A.门阀政治影响了儒学价值取向 B.玄学兴盛后士人崇尚空谈 C.政治动荡产生信仰与道德危机 D.佛道动摇了儒学政治地位 6.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指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事。”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通过职责整合提升行政效能 B.以分权制衡防范宰相专权 C.借助集体决策保障政策科学 D.强化中枢机构的垂直管理 7.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开始,“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在国子监顺利毕业的留学生会参加特设的科举考试,及第后留在唐朝为官。这一局面折射出唐朝( ) A.行政体系趋于完善 B.文化的向心力较强 C.对外交往较为频繁 D.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8.入赘是指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其家庭成员,在宋代以前备受歧视。宋代入赘婚得到民间广泛认可和官方保护,“川、陕富人多招赘婿,与所生子齿(并列)。富人死,即分其财,故贫人多舍亲而出赘”。该现象说明( ) A.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步淡化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政府对民众人身束缚减弱 D.社会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