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6440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34379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天津市,阶段性,答案,试题,历史,练习
  • cover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5分,32题,共80分)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 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据此可知当时 该文明区域() A.已经掌握了夯土建城技术B.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C.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2.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 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 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 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 A.崇尚秩序与稳定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D.从事游牧与渔猎 3.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过后),各地的文化开始向原来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汇聚和 交融,并使中原地区形成一种高于各地区的文化。史书记载的来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地 区发生接触和交战应是这一史实的反映。这反映出当时() A.中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B.文明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C.一体化文明格局的铸造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4.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 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 时()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D.铁犁牛耕得到广泛应用 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 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 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6.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7.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 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B.铸铜技术的进步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中原文化的扩展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 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 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9.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10.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 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 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11.“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