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巧板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综合实践 课题 《七巧板的故事》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七巧板的故事与发展历程,了解数学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感受数学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经历收集、交流、制作数学小报的过程,发展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作为七巧板单元的文化拓展内容,通过讲述七巧板的起源(宋代“燕几图”)、流传(国内到国外,被称为“唐图”)、演变(四巧板、五巧板等),以及制作数学小报的实践活动,将七巧板从“玩具”升华为“文化载体”,是对数学文化的深度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综合实践能力。教材以“了解七巧板故事———交流分享———制作数学小报———反思评价”为脉络,从文化认知到实践创作,再到自我反思,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七巧板的文化内涵,提升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七巧板的拼组方法,对七巧板的“玩具属性”有充分认知,但对其“文化属性”(历史起源、国际影响、演变过程)了解较少,需系统引导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文化”类内容兴趣浓厚,喜欢通过交流、创作表达想法,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需教师示范与方法指导。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七巧板的历史起源、流传故事与演变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2.学会收集、整理七巧板的文化信息(文字、图片),提升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为制作数学小报奠定基础。3.通过小组交流、制作数学小报,清晰、生动地表达对七巧板文化的理解,提升语言组织与视觉表达能力。4.回顾活动过程,总结收获与不足,培养自我反思与持续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故事、流传过程与演变形式,掌握七巧板的文化内涵。2.学会收集七巧板相关信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数学小报。 教学难点 1.准确、生动地梳理七巧板的文化信息,将其转化为数学小报的内容。2.深度反思活动过程,提炼有价值的收获与成长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用七巧板拼成的?请画“√”。( ) ( ) (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一拼下面的图形吧!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和七巧板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戏,用它拼出了各种图形和图案。那大家知道七巧板是怎么来的吗?它在历史上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师:看来大家都不太清楚,对吧?师:其实七巧板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七巧板的故事世界,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这是古代人玩七巧板的场景,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师:七巧板在古代可是很受欢迎的智力玩具呢,而且它的来源和发展都有着独特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板书课题:七巧板的故事 学生1:我不知道七巧板是怎么来的。学生2:七巧板好像是古代就有的。学生点头。学生:是。 通过回顾与七巧板的互动经历,唤起学生对七巧板的熟悉感与兴趣。接着抛出关于七巧板来源和历史故事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七巧板故事内容产生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了解七巧板的故事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仔细阅读38页关于七巧板故事的内容,看看能了解到哪些知识。师:阅读完了,现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了解到了哪些七巧板的故事,和小伙伴们分享分享。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