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5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教学设计 课题 3.5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 单元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节围绕着“中国乐器”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巧妙地将物理声学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方方面面。课程内容涵盖了民族乐器的分类方法、悠久的历史渊源、制作所用的各种材料以及发声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知识。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还特别设置了自制小乐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手制作简易乐器的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调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物理声学概念,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2022新课标要求 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及影响因素。 结合传统文化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更要精准区分音调、响度、音色这三大声音特性 ——— 明确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和距离相关,音色因发声体材料、结构不同而异,构建系统的声学认知框架。 从实践能力培养来看,强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跨学科活动,打破物理学科边界。例如结合中国传统乐器、古建筑声学设计等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如调试古乐器发声、模拟古戏台声学效果),将抽象的声学原理转化为具象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避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与枯燥化。 从价值引领层面,通过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如编钟的精准音律、古琴的声学设计),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 “知识学习” 与 “文化传承” 的双向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理解声音的产生与音调变化的原理。科学思维通过分类、比较、归纳,分析不同乐器的发声机制。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弦长、粗细、张紧程度对音调的影响。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他们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也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等基础内容。然而,当涉及到音调变化的具体因素时,学生的知识就显得有些薄弱了。他们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音调发生改变,比如物体振动频率与音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在音调的实际应用方面,学生们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像在音乐创作、声音工程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情境下,如何利用音调变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还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另外,学生们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的认知大多仅仅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和外观,例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但对于这些乐器的系统性知识却知之甚少。比如说,每种乐器独特的声音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民族乐队中各自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不同乐器之间又是如何配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等等。而且,由于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学生们没有实际操作过这些民族乐器,无法真正体会到演奏的技巧和乐器发声的微妙之处,这也使得他们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难以深入和全面。 重点 1.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与发声原理。2.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弦长、粗细、张紧程度;空气柱长度;打击面特性)。 难点 1.将声学原理与乐器制作实践相结合。2.设计并制作能发出有规律音调的小乐器。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曾侯乙编钟、乐器发声原理等)、铝片、吸管、橡皮筋、纸杯、塑料膜、剪刀、胶水、琴弦(或替代物)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