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8582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9-2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559979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确立,课件,24张
  • cover
(课件网)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在整个产业构成中,农业居主导地位;全国5.4亿人口,人均口粮208公斤/年(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为人均400公斤);工业基础几乎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1949年,中国GDP为123亿美元,人均GDP只有23美元(同年美国GDP为2700亿美元,人均GDP为1882美元)。 1.结合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党和人民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材料二: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表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议题一 合作探究一:如何进行社会变革? 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制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分析上述材料,并思考: 新中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有利因素?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逐步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到1952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占比达到60.5%。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我国通过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材料三: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完成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解读以上图表信息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意义 合作探究二:社会主义改造有何积极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议题二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