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9338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第5课时《音乐与散文:关山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27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三,-2025-2026,八年级,音乐,初中,2024
  • cover
《音乐与散文:关山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是单元内 “跨艺术形式整合” 的核心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关山行》,二是茅盾散文《白杨礼赞》节选(教材第 X-X 页)。 教材编排以 “音乐与文学的审美共鸣” 为核心,意图通过 “听觉音乐” 与 “视觉文字” 的联动,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形式的互通性 ———《关山行》以悠扬苍劲的旋律、起伏变化的节奏,传递对山河辽阔的赞美与家国情怀;《白杨礼赞》以 “白杨”“黄土高原” 等核心意象,借文字力量塑造 “坚韧不屈” 的民族精神,二者共同指向 “真善美” 中 “精神之美”“家国之善” 的深层内涵。 从学生学习角度,本课既是对前期 “音乐要素感知”“散文阅读理解” 知识的整合运用,也是培养 “跨艺术审美能力” 的关键载体,为后续单元 “多元艺术形式融合” 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能准确辨别《关山行》的旋律风格(苍劲悠扬、兼具舒缓与激昂),感知乐曲 “宁静凝望 — 心潮澎湃 — 悠远回味” 的三段式情感变化; 能找出《白杨礼赞》中 “笔直的白杨”“辽阔的黄土高原”“不折不挠的斗争” 等核心意象与关键词,理解文字传递的 “坚韧、豪迈” 情感,建立音乐音响与散文文字的审美对应关系。 艺术表现 1.能结合《关山行》对应音乐片段(如舒缓段配 “黄土高原背景” 描写,激昂段配 “白杨挺拔” 描写),用轻重变化的声音朗读《白杨礼赞》重点段落,做到 “音文节奏协调”; 2.尝试用肢体动作(如模拟白杨 “笔直挺立” 的站姿、关山 “辽阔舒展” 的手臂动作)配合音乐与朗读,提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与协调性。 文化理解 了解《关山行》蕴含的 “山河之恋”(对故土、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1941 年抗战时期,借白杨象征北方农民与抗日军民的坚韧精神); 认识音乐与文学在 “传递民族精神、诠释真善美” 中的共同作用(如音乐用旋律传情,文学用文字塑形),增强对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 1.分组合作,结合《关山行》某一音乐片段(如第二段激昂段)与《白杨礼赞》对应文字(如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创编 1-2 分钟 “音文融合” 作品(可选形式:散文朗诵 + 简易乐器伴奏、肢体表演 + 音乐背景); 2.尝试用简短文字或绘画,描绘《关山行》音乐与《白杨礼赞》文字共同营造的 “辽阔坚韧” 意境,实现跨艺术形式的转换表达。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内容(《关山行》谱例、《白杨礼赞》文本),分析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音色)与散文要素(意象、语言节奏、情感)的对应关系(如《关山行》舒缓旋律→散文 “黄土高原辽阔” 的宁静感,激昂节奏→“白杨挺拔斗争” 的坚定感); 感受音乐与散文共同传递的 “真善美” 内涵 ———《关山行》的 “山河之美”“家国之善”,《白杨礼赞》的 “精神之美”“不屈之善”; 能有节奏、有情感地完成 “音乐 + 散文朗读” 的配合练习,落实艺术表现素养。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 “音乐是音乐、散文是散文” 的孤立认知,将抽象的音乐音响(如《关山行》的苍劲旋律)与散文文字(如 “白杨的笔直”)转化为统一的情感体验(如 “豪迈、坚韧”); 创编 “音文融合” 作品时,避免 “形式割裂”(如伴奏与朗读节奏脱节、动作与情感不符),确保创意表达与作品核心情感高度一致; 理解《白杨礼赞》中 “白杨象征意义” 与《关山行》“山河情——— 的时代关联性(从抗战时期到当代,“坚韧、爱国” 的精神传承),实现文化理解的深度落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意象联结引主题 1.多媒体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