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课时) 问题探究: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讨论: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问题探究: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河蟹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讨论: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温故知新 人工林 稻田 池塘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简称群落。 1. 群落的概念 概念辨析 ①一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以及阳光和土壤等( ) ②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 ) ③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植物( ) × √ ×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温故知新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数量 特征 最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死亡率 出生率 迁入率 迁出率 直接 影响 “J” 形增长 “S”形增长 波动 爆发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数量 变化 影响因素 下降 消亡 研究群落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同时是对生物群体的研究,种群和群落是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研究者的不同视角。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温故知新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新疆北部针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甜槠、木荷、狗脊、芒萁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1. 丰富度 常绿针叶林 从我国从东北→海南的森林群落变化: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 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随着海拔的增高,物种的丰富度降低 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个体数量多 生物量高 生活能力强 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米槠 甜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