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1483

周测2 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402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周测,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历史
  • cover
周测2 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联考)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袭父职,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袭爵位周公。《左传》中记载桓公五年有周公黑肩,庄公十六年有周公忌父,文公十四年有周公阅,这一现象可以佐证周朝(  ) A.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 B.实行世卿世禄的权力传承方式 C.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D.周公旦及后裔垄断了国家大权 2.(2024·河北卷,2)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3.(2025·达州高三上诊断)钱穆指出: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因为律诗要限字数、定平仄、对工整,阅卷标准容易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阅卷标准不好把控;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定出格式来,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政府的目的是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材料反映(  ) A.科举制不利于选拔人才 B.阅卷标准的把控妨碍科举发展 C.八股取士选才机制僵化 D.考试制度的改革影响人才选拔 4.(2025·遵义高三适应考)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唐朝(  ) 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 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 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 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5.(2025·广西百校联考高三月考)正常情况下,宋代科举3年一榜(有段时期甚至每年开榜),两宋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的进士超过10万人,宋代平均每年获得进士身份的文人数量是唐代的十倍以上。这有助于解释宋代(  ) A.选官制度的革新 B.政治伦理的重构 C.阶层差异的消失 D.门第观念的淡化 6.(2025·徐州高三期中)北宋台谏系统被视为“立国之纪纲”,其官员不经宰相任命而由天子亲擢,可弹劾百官、行政监察、司法审查等,即使是皇帝诏令,也有权追回;且即使弹劾不实,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官员一旦受到台谏弹劾,须迅速去职。这说明(  ) A.宰相的权力被台谏削弱 B.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增强 C.台谏机构凌驾百官之上 D.吏治腐败问题得以遏止 7.(2025·太原高二上阶段练习)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重开科举考试,明太祖亲自规定:考生参加各省乡试时,均需“试三场,观五事”,即“初场《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算、律’”。这些规定说明,明初(  ) A.科考范围限于程朱理学 B.以法为教培养文吏书生 C.人才选拔突出公平公正 D.科举取士注重综合素质 8.(2025·湖南湘东十校高三联考)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司,主掌司法权和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察权。此外,巡按御史作为中央都察院的外派机构,也监察地方。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C.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2025·绍兴高三选考诊断)《京师同文馆章程》规定:“每三年由总理衙门组织考试并予甄别,考核优者授七、八、九品官;考取七品言夏考一等授为主事者,仍准掣分各衙门行走,遇缺即补。”同一时期的《上海广方言馆试办章程》也判定:“才能出众,其于西语、西文精通者,可奏保调京考验,授予官职。”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改革旧式选官制度 C.吸引民间接受新学 D.推行学堂选官制度 10.(2024·定州高二期中)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