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3.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透过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培养社会责任感。 夏 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祝福》《林家铺子》等。 【夏衍“卧底”日本纱厂】 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 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他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更能说明问题。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发表了《包身工》。 “夏衍”这一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使用的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作者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 夏衍的《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文 体 知 识 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课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又包含了哪些材料呢? 惩chéng戒 舀yǎo水 籼xiān米 猪猡luó 执拗niù 拷kǎo绸 惺xīng忪sōng 轧gá票处 怔zhèng住 水门汀tīng 揩kāi地板 五卅sà 锭dìng子 皮辊gǔn 莴wō苣jù 思考:课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又包含了哪些材料呢? 7-11 15-22 33-34 48-50 主线:包身工的一天(新闻事件) 副线:包身工制度(背景材料) 1-6 (四点一刻)起身,住宿条件 12-14 (四点半后)早餐,饮食条件 23-32 (五点)上工,劳动条件 35-47 (十七点)放工 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的发展: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性: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本文材料丰富,画面广阔,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收工。通过对包身工住宿、饮食、劳动三个场面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 【副线】文中穿插着背景资料,写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史,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作用: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实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思考下列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