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15.1《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1.静电现象 单元 15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的利用与防止,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的关键,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新课标要求 2024 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与电路》聚焦电学入门,第一节“静电现象”对应新课标(2022 版)“电与磁”主题,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从生活现象切入,认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构造及作用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为后续学习电流、电路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现象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验电器的构造及作用。(3)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摩擦起电的原因及静电感应、静电现象。(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摩擦起电(如梳子吸纸屑)、静电电击(如脱毛衣触电)等现象,但未形成系统的“电荷”概念,对现象的解释仅停留在“吸引”“带电”等表面认知。2.能力特点:初中生动手操作意愿强,但实验设计和规范操作能力较弱;具备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不足,难以理解“电荷”这一不可见的物理量。3.潜在困难:容易将“摩擦起电”等同于“创造电荷”,对“电荷转移”的本质理解困难;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容易混淆,难以结合原理分析实例。 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理解静电感应现象。 材料准备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塑料尺、气球、铁架台、细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静电章鱼实验 思考:静电章鱼实验的核心原理是什么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摩擦起电请你做一做,将塑料绳分成更细的丝,用手摩擦后将塑料细丝提起,便可看见塑料细丝散开了。1.概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实验探究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1)将塑料梳子与毛皮摩擦,然后靠近小纸屑会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参考答案:摩擦过的梳子靠近小纸屑梳子能吸起纸屑(2)将塑料棒与毛皮摩擦,然后靠近细水流,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归纳总结1.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2.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实验探究2】:有趣的气球如图两个充气后的气球悬挂起来可碰在一起。 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接触的部分。放开气球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思考: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一样吗?【实验探究3】探究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