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时名称 第六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是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内容。从教材整体看,本框承接第五课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同时,也为第七课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阐述做好铺垫,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 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价值,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要求。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看: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的民族概况、民族政策、我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有了一定了解,这为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政治制度知识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在知识迁移和整合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将已学知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有机结合。 从能力水平看: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政治现象和理论问题,其分析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 从情感态度看: 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涉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部分学生可能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应对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设计情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在实践中维护好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学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民族特点,深入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法治意识:了解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民族事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如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形成性评价 提问与讨论: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举例恰当性。 小组活动:合作参与度、展示清晰度。 2.实践性评价: 撰写短文“如果我是自治区的一名人大代表,我会提出哪些促进民族团结的建议?综合考虑建议的可行性、创新性、价值观导向。 作业设计 1.拓展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实践作业: 参观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呼伦贝尔民族历史博物馆。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名称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视频播放结束后,交流自己感受和思考。 播放视频:内蒙古影像方志《遇见草原丝绸之路》视频一。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民族团结之路。沿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寻它如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历史情景带入,激发兴趣; ②引出话题,为后续探讨做好铺垫。 3分钟 新课讲授 展示思维导图 展示核心知识 要求学生课前使用导学案,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①培养自主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②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基本认知。 5分钟 各小组议学讨论,结合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材料提炼、归纳、汇总,同时分享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个人感悟,进一步深化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