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4759

2.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

日期:2025-09-2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36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世界,物质性
  • cover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 一、理论依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选材和引导教学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在引导教学方面,要求理顺考教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情境是高考的考察载体,以此承载考査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正确的政冶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从思维特征上看思惟的辽阔性、深刻性差 高一学生往往因此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此他们常常只斟酌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剖析题目,捉住事物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要害。 从知识背景上看,学生经过前一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基本问题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哲学知识的能力,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4、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六、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讲授法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通过新课内容的梳理,对于世界的本质这一问题得出一个正确结论———世界是物质的。围绕着结论进行证明从而导入新课。 总议题: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议题一:什么是物质? 议学材料一:短视频《珠峰科考》 设问1:通过《珠峰科考》的内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否取决于人的意志? 设问2:我国进行珠穆朗玛峰科考并精准测量,说明了什么? 结论: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知性)。 3.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区分:哲学上讲的物质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形态。 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