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柳宗元 学习目标: 1.解: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 疏通文意,掌握文学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景:理清文章的线索,学习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品: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情操;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创作背景: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作者简介: 《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文质精美、情景交融。此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表现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文章简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文章释义: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取:这里指开辟。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xī)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