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9课 作息有规律———早睡早起好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早睡早起好”。教材以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图画呈现主题,通过小朋友之间的对话引出睡眠话题:“我一般_点睡觉,_点起床,一天睡____小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作息时间。接着展示一个典型情境———因看书入迷而晚睡,引发学生共鸣。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点明“早睡早起有精神”,传递核心价值。教材还配有多个生活场景图,如妈妈叫孩子起床、孩子肚子饿叫、家人催促吃饭等,直观展现不规律作息带来的连锁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作息与健康、学习、家庭生活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适应校园生活,部分学生仍延续幼儿园时期较晚的作息习惯,存在晚上贪玩、看电视、听故事不愿入睡的现象,导致早晨起床困难,影响上学准时性和课堂专注力。他们虽能说出“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样的道理,但缺乏对“为什么好”的具体认知,也难以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此外,该年龄段学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辨认整点和半点,具备填写简单作息记录的基础能力。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真实经历出发,通过具象化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充足睡眠带来的积极体验,激发内在调整动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我的作息小调查”记录卡、作息时间转盘模型、轻柔助眠音乐片段、表扬贴纸若干;提前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协助记录孩子前一周的平均入睡和起床时间,便于课堂对比分析。 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体验法、谈话讨论法、游戏活动法和榜样激励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回忆讲述、动手操作、角色代入等方式主动参与,在轻松氛围中建构认知,逐步形成健康作息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早睡早起对身体健康和白天精神状态的重要性,愿意反思并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克服贪玩心理和惰性习惯,真正理解“晚睡=第二天没精神”的因果关系,并产生主动改变的愿望。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谈话引导、游戏互动 教具准备: 作息记录卡、时间转盘、音乐播放器、贴纸奖励 二、学习目标 1. 我能准确填写自己平时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并计算每天睡眠时长。 2. 我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早睡早起的好处(如不迟到、有精神、不影响家人)。 3. 我能意识到晚睡可能带来的问题(如第二天困倦、上课走神),并愿意尝试调整作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到早睡早起有益健康,愿意调整作息时间 难点: 克服贪玩心理,理解晚睡对第二天的影响,产生主动改变意愿 四、教具准备 作息记录卡、时间转盘、轻音乐音频、表扬贴纸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唤醒经验,开启话题 活动一: 聊聊我的睡觉时间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教师亲切问候,拉近师生距离。 同学们早上好!老师发现今天大家都穿着整齐的校服,红领巾系得端端正正,眼睛亮亮的,看起来特别有精神。你们是不是都睡得好呀?有没有同学愿意告诉老师,你昨天晚上几点钟睡觉的呢?早上又是几点起床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算一算,你一共睡了几个小时。比如,如果你晚上九点睡,早上七点起,那就是睡了十个小时哦。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把你的答案记在心里,等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2)、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收集作息数据。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举手了,那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说说看吧。小明,你先来?你说你晚上八点半就上床了,早上六点半就被妈妈叫醒了,那你睡了整整十个小时,真是个早睡的小榜样!小红呢?你说你有时候看到喜欢的动画片就会看到九点多才睡,那第二天早上会不会觉得有点困呢?小刚说他经常要爸爸妈妈讲完三个故事才肯闭眼,所以差不多得十点才能睡着……大家说得都很真实,其实啊,每个小朋友的睡觉时间都不太一样,今天我们就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