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5742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376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上海市,开学,答案,试题,语文,检测
  • cover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用心躁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 (3)千乘之国,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子曰:“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向治国者提出了“_____”的告诫。 2. 选择题。 《红楼梦》描写人物,可谓( )。通过对人物日常琐碎言行的细致刻画,便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一系列的动作、言语,瞬间将其精明能干、泼辣狡黠的性格展露无遗。又如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合下“笑”,也能精准描摹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_____的“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_____的“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_____的“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_____的“离了座位,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种于日常琐事中勾勒人物灵魂的笔法,足见曹雪芹描写技艺的高超与精准。 (1)下列成语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鞭辟入里 B. 见微知著 C. 历历在目 D. 独具匠心 (2)下面选项中按序填入上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湘云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B.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C. 薛宝钗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D. 林黛玉 贾宝玉 史湘云 贾探春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雅正。 B. 这次文学大赛得到众多名家的鼎力支持,莫言、铁凝、周国平等作家都忝列其间。 C. 鄙人听闻令尊是一位围棋宿将,在棋坛里小有名气。 D. 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 (一)(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梗是由当代语境催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并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梗的意义更为丰富,可以通过“言外之意”达到影射、嘲弄、讽刺等效果,这也意味着它相较于流行语有更大的意义生产空间。网络流行语一般由语言文字构成,且格式和意义较为固定,而网络梗除了运用语言文字形式之外,还可以借助影像和声音等媒介进行表达。网络梗的格式不固定,使用者可以通过戏仿、拼贴旧梗等形式造新梗。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是全民性的,而网络梗有一定的圈子属性。最初,梗只是在某一小圈子内使用,而一些梗经过网络媒介传播后得以“走红”“出圈”,最终可能成为一种大众性的网络热梗。 ②梗诞生于大众文化场域之中,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它流通于多重互文性语境之间,完成一套“编码—解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造梗者将日常生活或网络世界中某一词句、故事等素材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连,引申甚至曲解素材的原意,衍生出新的意义及解读空间,即对信息进行编码;玩梗者受个人经历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一拍即合,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对梗进行使用和再造,即对梗符号形式的解码。 ③然而,一旦“编码—解码”的互文性语境减弱,梗就会囿于单一文本的贫乏性。它缺少传统汉语的丰富内涵和形式美感,只能作为一种不被主流话语尊重的文化商品进行消费,且由于这种贫乏性,玩梗行为呈现出短暂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即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调(比如某种热梗的刷屏式传播)以及频繁更新换代来延长梗的生命力,从而适应当下快节奏的日常生活。 ④从几年前流行的“奥利给”“集美们”到近期冒出的“科技与狠活”“退退———,这些梗似乎与不同场合都完美适配。待热度褪去后,又很快被新梗所取代,消失在网络表达中。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在于,梗的出处与用法互相分裂,原背景被消解在不断变换的语境之中,逐渐被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