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5974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476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苏州市,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
  • cover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立场,在今天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由立场所启示的问题氛围笼罩着全部的学术灵魂。 所谓立场,就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你的立场就是你所处的位置,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视角和眼光,决定了你的“所见”和“不见”。立场决定视角,视角产生认知,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立场,这点尤为重要。 中国比较学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任何比较都有比较的主体,比较的主体必须立足于某地,才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比较。比较学者必须脚下有根,最后进入“比较”的最高境界。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跨文化的,而各种不同文化显然又存在着差异、矛盾,那么,我们该怎样评判这些不同的文化,东方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是我们应当担心和警惕的。比较文学在消解了以上各种“主义”以及传统思维习惯和定势之后,是否就不再有中心,是否将他们比较的立足点也一并横移过来?抑或是逐渐建立自己的比较文学的立足点,而真正领悟和掌握了比较文学的精髓?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普遍和深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人对文学标准的选择、评定越来越限制。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文学研究标准的认定也越来越接近,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认知水平的同步,但也隐藏着中国学者独立思考和原创精神的弱化和丧失。因为这种“同一”基本上等同于“同西方”,西方学者对文学的“比较”标准就会成为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也将成为衡量所有非西方学者学术眼光和水平的唯一标准。研究莎士比亚的非西方学者,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福克纳的,自然就得唯美国学者的马首是瞻,当然就要看德国学者的眼神了……而那些西方汉学家,似乎并不太在意中国学者说了些什么,有些西方汉学家甚至声称:中国的20世纪文学史只能由他们来撰写才是最公正、最客观、最真实的,因为他们最少顾忌和偏见。而事实上西方汉学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创见的成果的确曾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因而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中国人研究外国人的汉学叫“国际汉学”,国际汉学研究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一门蓬勃发达的学科,出了许多刊物、专著和丛书。中国人研究西方的学问,如果还有这样一种学问的话,然而西方人对中国的“西学”似乎并不怎么关注,更谈不上有多少研究。究其原因,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的“西学”如果只是对西方的“西学”的翻译和复制的话,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的“西学”学者缺乏自己观点和判断,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自己的学术立场。面对以上研究状态,如果我们不加以思考和警惕的话,便可能只是一味的重复西方、复制西方,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索然无味。 我们今天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理解和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更多的是借鉴西方观念、术语、写作方法和形式,对于那些心灵交流的内容,或干脆弃之不顾。即便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许多人表现得则像是精神乞丐,太容易接受西方的手掌。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我们首先应当有自己的根基稳固、丰富充实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习我们自己的真理和东方的智慧,这样才不至于被西方的文化大潮所蒙蔽而看不见我们自己的现实。 巴赫金曾告诫我们:“存在着一种极为持久但却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文化,似乎应该融于其中,如我所说是片面的。诚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别人文化之中;然而如果理解仅限于这一因素的话,那么理解也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不会起到丰富的作用。创造性的理解不排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