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扬州慢 姜 夔 ———一个人一座城 走近作者 姜夔 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屡试不第,布衣终身。他一生辗转各地,仕途坎坷,屡遭挫折,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客死于杭州西湖之滨。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步词坛,深受清代浙派词人的推崇。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屡次南侵,扬州多次遭受战火摧残。创作此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持续了十二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局混乱不堪。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解题 理解词意 (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翻译 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感受 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黍离之悲” 周大夫在行役途中经过镐京,看到昔日宗庙宫室的遗址上已是黍稷丛生,不禁为周室的衰亡感到悲痛,于是作下了这首诗。后人将对国家衰败、昔盛今衰的感慨称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排排,高粱苗儿正抽胎。踏上旧地步履慢,满怀忧伤心难开。若是有人能懂我,自知心中愁满怀。不解之人来相问,我在此地为何来?仰望苍天高高在,究竟谁令我离开?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①用典、对比 ②虚实结合 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清”:军号凄厉,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寒”:寒冷,凄清。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 (通感———触觉写听觉) 渲染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沉痛悲凉之感。 眼前景 (实写) 昔日景 (虚写)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清冷 荒凉 破败 萧条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热闹 繁华 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哪些意象能读出黍离之悲? 空城 (词眼) 意境 意象 时间 词语概括 手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