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授课教师: 2025-08-04 WORK SUMMARY 传播抗战作品,正确还原历史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目 录 CATALOGUE 总议题:抗战文艺作品的力量与守正创新 分议题一:赏析抗战作品,感悟作品力量 分议题二:传播抗战作品,坚持守正创新 分议题三:热点链接教材,理论指导实践 PART 01 分议题一:赏析抗战作品,感悟作品力量 观看《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视频有哪些感悟? 赏析抗战作品,感悟作品力量 《黄河大合唱》歌曲创作折射的文化力量 抗战时期的民族号角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民族存亡之际,作品以“音符为盾牌”,在延安窑洞前首演后迅速传唱全国。“风在吼,马在叫”等歌词化作战斗誓言,极大鼓舞军民士气,无数青年受其感召奔赴抗日战场,被誉为“一曲可顶十万毛瑟枪”。 凝聚民族认同的永恒象征 作品超越时代的意义 通过船夫、百姓、战士等个体命运的集体叙事,将个人与家国命运熔铸一体,唤醒“保卫黄河即是保卫祖国”的民族自觉。 《黄河大合唱》以艺术为媒介,将地理河流升华为精神长河,证明真正的经典既能刻录历史的阵痛,亦能在时代更迭中为民族魂魄提供不竭的澎湃之力。 1 2 3 文艺作品对民族记忆的塑造作用 记忆载体具象化 天津人美1973年连环画《敌后武工队》通过吴强年木刻版画风格,将魏强等人物形象固化为大众认知符号;中国美术馆抗战主题展系统梳理了古元、彦涵等艺术家的视觉记忆建构。 代际传承机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推出《抗战家书》广播剧,采用"00后"演员配音历史文献;北京人艺新版《敌后武工队》话剧加入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经典文本的当代转译。 地域记忆活化 《吕梁英雄传》的"康家寨"成为吕梁山区抗战地理标识,当地现存34处抗战遗址通过小说情节导览实现文旅融合,2023年建成AR实景沉浸式展馆。 合作任务:介绍抗战文艺作品,总结抗战文艺作品折射的文化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油画(局部展示) 画面将工、农、兵、学、商等不同阶层民众组合成“团块化”人墙,与背景长城叠压呼应,直观诠释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壮烈誓言,展现中华民族以生命捍卫国土的钢铁意志。 作品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景(1935年民族危亡时刻)转化为永恒视觉符号,持续传递“不屈不挠、团结御侮”的民族基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载体。 通过油画本土化实践(融合中国传统意象与西方油画技法),彰显中国主题性绘画的独特范式,重塑民族文化认同感。 南京照相馆电影 《南京照相馆》改编自1938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故事:15岁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30余张日军暴行照片,制成封面写“耻”字的相册;同学吴旋接力守护,1946年该相册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铁证。 照相馆的显影盘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让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在光影中苏醒”影片以文化救赎完成对抗战记忆的当代转译,使历史痛感穿透银幕,直抵人心。 PART 02 分议题二:传播抗战作品,坚持守正创新 1.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 报纸连载与专题报道 《新华日报》对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的连载宣传,通过文字深度还原历史事件,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广播剧的广泛传播 中央广播电台制作的《黄河大合唱》广播版,以声音艺术强化民族凝聚力,成为战时精神动员的重要载体。 电视剧的经典再现 1980年代央视播出的《四世同堂》,通过电视媒介直观展现沦陷区民众的苦难与抗争,引发全社会对历史的集体反思。 一、抗战作品的传播途径与影响 2.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与社交平台传播 抖音#抗战文物会说话#话题 微信小程序"抗战地理信息系统" B站《档案君》系列专栏 联合30家博物馆推出的文物数字化传播项目,通过3D动画技术让抗战文物"开口"讲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