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使至塞上 王维 新知导入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谁呢?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边塞诗代表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链接 本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 当时,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唐军在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的率领下,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受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这次出塞也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即是在这次出塞途中所作,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边塞诗 知识链接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题材,它以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军旅生活和战争场景为核心内容。这种诗歌体裁通常表现出宽广的意象和激昂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注以及对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当时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边疆风貌,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些诗篇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诵读感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言律诗 péng sài yān jì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小组诵读,整体感知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边塞(叙事) 写景(抒情) 塞外风光(绘景) 战事繁忙(叙事)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记叙 描写、抒情 描写、 记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属国过居延———描写行程的遥远 首联写出了什么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暗示被排挤,微露出失意情绪,孤独苦闷。) 问边--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比喻。以“蓬” “雁”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路途遥远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 1.“大”字在“大漠”中不仅描绘了沙漠的辽阔无垠,也传达出了一种苍凉和孤寂的感觉。 2.“孤”字在“孤烟”中,突显了边塞的荒凉和人迹罕至。 3.“直”字,表现了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4.“长”字形容河流,与广阔的沙漠形成对比,使得河流显得更加细长,横贯其间,增添 ... ...